
【精选】美术教案模板汇编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术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美术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通过对站立的折纸动物的研究与制作,使学生初步掌握动物立体造型的一般规律,提高动手能力。
2.对动物的造型表现进行适当的夸张与装饰,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通过对动物的了解与制作,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动物是人类的好伙伴。可爱的小猪、神气的小鹿、英俊的小马、笨重的大象、天真的企鹅……这些动物是小学生心中童话王国的嘉宾。利用身边随手可及的材料加以立体表现,引导学生探讨动物能站立的方法,研究折法、剪法和画法等,使纸做的动物站立起来、漂亮起来,这是完全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好美的心理发展规律的。
怎样让动物生活得更愉快,是富有同情心和爱心的小学生思考得较多的问题。只要激发小学生这种良好情感与表现欲望,就能让小学生较好地去合作表现立体的折纸动物,并把它们组成一个快乐的大家庭,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铁铸的小鹿、陶塑的疣猪、铜雕的群牛……形式多样,情趣盎然。具象与抽象、现实与想象、传统与现代并存,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与思路。这些精美的雕塑艺术品,主要是让学生真切感受雕塑之美、立体之美,懂得对于身边熟知的动物,可运用适当的材料进行创作表现。大胆发现、认识、联想及灵活运用各种材质的媒材,应物造型,蓄情创造,就会使材料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个人通过折、剪、画、贴等方法独立制作完成能站立的折纸动物,当然也可以与同桌一起互助完成。第二课时是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动物乐园”。
2.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进行平面思维向立体形象思维的转换,研究与实践动物站立的方法。
难点:启发学生思维,举一反三,根据多种不同的构思进行设计和制作。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各色彩纸、卡纸、废旧挂历纸、旧报纸以及剪刀、胶水等
(教师)课件、各种动物图片资料、纸折动物实物若干、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1.动画引入。
听一听:听课件播放的各种动物的声音。
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是谁发出的?
谈一谈: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发出的声音?为什么?
学一学:最喜欢的动物的叫声(如小狗汪汪、小猫喵喵……)。
:这些动物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2.展开。
继续欣赏动画和图片,逐渐地导出动物雕塑图片。
说一说:看了雕塑家雕塑的动物,你有什么感受?(提示: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神情。)
比一比:这些雕塑的制作材料是不同的,你能说说它们各自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吗?
找一找:这些雕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提示:都是四肢着地站立着的。)
想一想:用你手中的纸来制作站立的动物行吗?
试一试:一张纸怎样才能立起来?(提示:折、卷、揉等。)
折一折:有哪几种折法?(提示:对折、二折、三折等。)
想一想:怎样充分利用纸张呢?(提示:构图要大、满。)
剪一剪:展示剪成两半的失败的作品,动画反复播放剪的过程,让学生找出失败的原因。(提示:剪时要注意留好连接处。)
贴一贴:给剪好形状的动物形象贴上花纹图案,进行美化。
学一学:这些纸做的立体动物是老师课前制作的,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3.作业与辅导。
作业要求:模仿或自创站立的折纸动物。
学生大胆制作表现,教师巡视指导。
4.与。
玩一玩: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叫声、走路动作,上台表演,作。
评一评:谁做的作品大、美,站得牢。(提示:可采用实物投影方式。)
延伸:下节课制作“动物乐园”。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准备好材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各类纸张、剪刀、胶水
(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海洋馆或观看温馨“动物家园”的图片或录像资料,较大的有色卡纸和相关工具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和分组情况。
(2)欣赏评述上节课的优秀作品。
2.讲授新课。
(1)欣赏动物园、海洋馆、花鸟市场等相关的动物图片或录像资料。
讨论: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它有什么特征?可以怎样把它制作出来?
(2)用最快的速度折好卡纸并设计出最喜欢的动物外形。全班同学举起来,比一比谁设计的动物最大方、最美;合作小组的同学之间相互赏析,指出修改意见。
(3)讨论:准备添加什么样的花纹图案?可选择哪些合适的颜色?
3.自主表现。
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单件作品,教师巡视辅导,帮助解决制作中的问题。
4.分组合作。
分小组合作完成“动物乐园”,巧妙添加背景,如山、水、树木、花草等。
5.展示讲评。
(1)参观各组合作完成的“动物乐园”。
(2)投票选出最佳合作小组。
6.课堂。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特别的收获?还有些什么问题?请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进一步完善“动物乐园”。
美术教案 篇2设计意图:
幼儿对颜色有较高的兴趣,能大胆而富有个性的涂色。本活动将营造缤纷多彩的语言环境,通过幼儿的想象力,运用多彩的短线和点创造出富有个性的七彩雨,以引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针对我班幼儿现有的绘画基础,引导幼儿从熟悉的小雨点突破口,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画面,同时鼓励幼儿不断地变换颜色,大胆地表现。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是否能点出多变的小雨点,即线条、点等认识
2、激发幼儿对颜色绘画的兴趣,积极参与绘画活动。
3.培养幼儿对抽象事物的想象力。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油画棒、幼儿人手一份画纸
2、知识准备:幼儿观察过下雨时雨的情景。
活动过程:
一、绘画雨点。
1、启发谈话,引起兴趣
教师:"今天太阳公公见到小朋友来上幼儿园了, ……此处隐藏6622个字……陶器与瓷器
美术教案 篇8课题:
墙报报头(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墙报报头(设计),认识墙报报头在墙报中的作用,经过小组合作设计班级的墙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墙报报头(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报头的作用及其基本的组成要素墙报报头(设计)。
教学难点:
墙报报头(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美术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亮丽的色彩,增添了许多美,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术,你们曾经利用我们学过的美术知识设计过些什么吗?比如说,你们有没有尝试过设计手抄报或墙报?设计时有些什么内容?其中设计的美术图案是想表达什么? 墙报报头(设计)
大家回忆并跟其他同学相互交流一下(学生自由交流,并总结出交流结果)。
教师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小结:大家设计的手抄报或墙报的内容有些诗歌,名人名言,成语解释,小作文,还有一些卡通画以及其它图画,而这些图画是为了使版面更丰富多采,甚至还能让人看了图画就了解小作文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探究学习
1。"六。一"国际儿童节快到了,学校要求各班出一版墙报,你们打算怎样设计?打算设计一些什么样的图画并通过图画来让别人了解墙报的内容呢?可不可以给大家谈谈你的想法,你的设计思路呢?
学生自己表达,老师从中穿插新课的知识点。
教师小结:我们要设计一版墙报,首先应该让版面引人注目,要做到这点,就要靠报头的设计来突出墙报内容的主题,刚才同学们所说的一些"图案","标题"的设计,我们把它称为"报头设计"(板书课题)。报头的内容包含一些能美化墙报的图案,突出墙报内容的标题和鲜明夺目的色彩。而图案还要和标题统一并能互相补足。
2。教师出示各类报头设计的作品 墙报报头(设计)
现在我们一起欣赏一下以下的报头设计,看它们是怎样使图案、标题、色彩统一的结合,达到使墙报内容的主题鲜明突出的效果的。(教师引导欣赏并做简单的讲解)
三。合作创作
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为设计班级迎"六。一"的板报合作创作一幅报头,合理分工,画面要有创意,色彩鲜明,主题突出。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设计。
四。作品展示,学习评价 墙报报头(设计)
1。自评:小组中推荐一名同学给大家介绍小组设计的意图。
2。互评:如果你是班主任老师,你会选择哪一幅作为你们班的报头,为什么?
五。课堂总结。
美术教案 篇9教学重点:
1、学会唱《童年的小竹笛》这首歌曲;
2、通过音乐的欣赏、学习,让学生进行艺术构思与创作(绘画、表演、制作等)
教学难点:通过音乐的欣赏、学习,唤起学生对儿时的回忆,进行创作,以反映儿时的稚爱、童真。
教学目标: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出发,通过童谣歌曲的学习,为学生能够和体会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提高对语言节奏的感受能力,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手段表达自己的和情感,积累合作、交流、反思、创作、分享等方面的体验。
教学准备:
1、歌曲《童年的小竹笛》、的光盘或录音带。
2、不同风格、内容的童谣及录像、录音、光盘等资料。
3、绘画、折纸材料及节奏乐器等。
欣赏引导
在这个单元主题上你感受到了什么?弯弯的月亮是娃娃的小床,天上的星星是娃娃的被子,天边的月儿奏出美妙的乐曲,静静的水面仿佛在听你诉说。妈妈的催眠曲陪伴着娃娃进入了梦乡……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生共同说一说各自耳熟能详的童谣,边说边表演,并说说个人的理解等,引导学生的兴趣。
2、例如,《小老鼠》: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咪咪咪……猫来了,咕噜咕噜滚下来。
3、《笑一笑》: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两只黄狗会抬轿。
4、《不倒翁》:说你呆你真呆,胡子一大把,样子象小孩。说你呆你不呆,把你一推你歪。要你躺下去,你又站起来。
5、《鞋子和茄子》:一个孩子,拿双鞋子,看见茄子,放下鞋子,去拾茄子,忘了鞋子。
6、《手指歌》:伸开手,数指头,大牛不吃草,二牛不吃料,三牛不拉车,四牛不上套,剩下五牛要不要?要!
二、学唱歌曲:《童年的小竹笛》。
1、引导学生反复听、轻声哼唱、拍手唱、配合律动唱。
2、充分体验歌曲的情绪和旋律等,待音律、歌词、节奏
3、准确后可加进行打击乐集体演唱,并录音来反思。
三、进行绘画、制作
1、听赏歌曲《小牧童》、《童年的小摇车》和电子琴曲《童谣》,欣赏国画《牧童》,观看美术片《牧童》,引导学生听赏,观察歌与画中的情景寓意及表达的情绪等。
2、启发学生给唐诗《咏鹅》或童谣《九九歌》配画,如引导学生描述情景,分析鹅和黄牛的线条、形状、神态等进行绘画和简单描述。
3、补充:让学生欣赏一幅跳皮筋的活动场面的绘画,请学生看图编童谣或给童谣配画。使学生体会运用不同艺术形式创作、游戏及生活的快乐。
四、学生练习、创作,教师巡回辅导
1、让学生选择一首童谣进行配画(古诗亦可)。
2、对儿时场面的回忆、重塑,进行绘画创作。
3、用手工制作表现形式让学生进行创作。
4、用舞蹈、歌曲、童谣表现儿时的快乐、纯真。
五、教学:
1、在歌唱、绘画、表演、创作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交流。
2、将自己喜欢的童谣、创作的童谣,绘画作品等存入挡案夹。
六、教学思路拓展:
1、欣赏表现童谣的舞蹈、结合律动展开教学。
2、通过自制乐器,更加了解乐器的性能和用法。
美术教案 篇10【活动目标】
1、学习画大大小小的圆形,能用多种颜色画画,画得多。
2、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感和美感。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鹅卵石小路
2、范画、油画棒、画纸。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出课题。
师:步行街要新造了一条小路,工人叔叔们来铺鹅卵石的小路,既漂亮又可以锻炼身体。
二、欣赏感受,激发兴趣。
师: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很漂亮,小朋友走过鹅卵石小路吗?走在上面有什么感觉?
三、讲解示范
1、观察鹅卵石是什么形状的,颜色。
2、教师示范鹅卵石的画法。
四、幼儿创作
鼓励幼儿大胆下笔,一起来铺路。能用多种颜色来画,画得满。
五、互相欣赏
大家看一看,评一评,谁铺的路鹅卵石多又好。
【活动延伸】
大家一起走鹅卵石小路。